loading..

校园快讯

珠 耀 南 海――献给湛江海洋大学成立5周年

时间:2002-01-08

编辑:匿名

作者:匿名

审核:匿名

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

■大潮托珠――背景篇 海洋,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希望。 在祖国大陆伸向浩瀚南海的地方,有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湛江。二十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后一轮潮汐,在这里托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湛江海洋大学。 世纪之交,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海洋开发掀起热潮。为了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实现科教兴粤和海洋强省的战略目标,199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采取重大举措,决定由原湛江水产学院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 。新组建的湛江海洋大学作为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并依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进行建设,以加快建设步伐。 1997年1月10日,随着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徐徐揭下“湛江海洋大学”校牌帷幕,中国大陆第二所海洋大学在海洋世纪的曙光中成立。 湛江海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谢非同志提出建设海洋大学的倡议,并亲笔题词:“办好海洋大学,发展海洋经济。” 学校成立不久他又亲临校园视察。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同志为学校题写校名,省委副书记黄华华,副省长卢钟鹤、欧广源、李鸿忠以及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等领导同志先后亲临指导,给海大师生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副省长欧广源、李容根先后任学校董事会主席。

■沧桑回放――历史篇 湛江海洋大学的前身原湛江水产学院具有62年办学历史,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35年成立的广东省立汕头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在烽火里辗转图存,在新中国成立后调整发展,学校由中专而专科,由专科而本科,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为祖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科技人才,为海洋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原湛江农业专科学校也有39年的办学历史,最早是1958 年成立的原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多年来为广东省农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学校校友名录中,有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有我国珍珠人工养殖的先躯、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的原湛江水产学院首任院长熊大仁,有著名的淡水鱼类专家钟麟,有首开我国黑色珍珠养殖之先河的刘文雄,有首创淡水有核珍珠大面积养殖技术的谢绍河……他们是闪耀在海洋事业蓝色天幕上的一颗颗星星,照耀着一代代海大人瑰丽的蓝色梦想。 长江后浪推前浪,继往开来看今朝。粤西水产教育和农业教育的两块园地一经纳入南国海洋教育的宏大架构,耕耘在蓝色和红色土地上的人们一下子登上了水陆相联的广阔舞台,看到了大农业时代和生命科学时代的壮丽前景,焕发出二次创业的澎湃激情,很快把新生的海大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海大在成立一年内顺利完成原两校的实质性合并后,连续三年实现三大跨越。 1998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还经原省高教厅批准,取得了留学生培养资格;办学层次得到提高。 1999年8月,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价,教学工作上了一个台阶。 2000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超过11000人,比原计划提前10年进入万人大学行列。 进入新世纪,海大又迈上了新的征程,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海洋特色更加鲜明,综合性的学科架构正在形成…… 海大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日的湛江海洋大学已经初步成为一所以海洋学科为特色,文、理、工、农、经济和管理等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应用学科见长,兼有理论学科的综合性海洋大学。

■三星拱月――布局篇 中国唯一的玛珥湖――广东省著名风景区湖光岩,犹如一面巨大的梳妆镜,映照着青春焕发的海大主校区。3400亩宽广的校园,椰树成行,榕影婆娑,掩映着峨峨楼宇,油油绿草,荡荡碧波。整个校园北依青山,南眺大海,东望港城,西接平湖,宛如意气风发的少年,顾盼之间自显昂扬之志。好一块钟灵毓秀的办学宝地。无怪乎海大成立后不久,时任高教厅厅长许学强来校视察工作时盛赞 看到了“一流校园的雏形”。 海大霞山校区,位于湛江市霞山区,占地110多亩。这里曾经是海大前身湛江水产学院的校园,如今成为教工住宅小区和学校在市区黄金地段一个难得的窗口。 在湛江市区还有两块校园亦于近两年纳入海洋大学的旗下,她们是位于赤坎区的寸金校区和位于霞山区的海滨校区,这两块校园分别占地160多亩和170多亩,现在都已成为海洋大学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二级学院。 海洋大学在港城的三个辖区内拥有了四块教学用地,形成一个“三星拱月”的格局。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规模效益,还增强了学校在港城的办学竞争力和辐射能力。 从东部海滨到西部郊野,从南部闹市到北部街区,海洋大学诸校区正以新颖的设计、优美的环境和高雅健康的氛围成为港城湛江的亮丽景观。

■梧桐引凤――资源篇 并校之初,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为生命线,在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和优化整体结构的同时,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效益”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并校五年来,学校大力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狠抓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办学质量得以稳步提高。 学校下辖水产学院、农学院、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航海学院、信息学院、成教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寸金学院、海滨学院、基础科学系、外语系、社科部、体育部等14个二级教学单位。专科专业14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点4个,面向十七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4413人。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学校已形成一支800多人的专职教师和科研人员队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者200多人(教授43人,副教授162人),拥有中级职称者近40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近200人。目前学校规模仍在扩大,教师引进仍在继续,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正赶海而来,湖光岩畔呈现一派人气兴旺的景象。 俊朗大气、光彩照人的校容是一流硬件设施的整体效果。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海大的固定资产已近4亿元。校舍总建筑面积达到45万多平方米,较之并校之初翻了一番还多。现在的海大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陈列馆、运动场、学生公寓、食堂等基本教学生活设施已是一应俱全。特别是万人主教学楼、网络化图书馆、科技楼、学生公寓等设施规模之大,现代化程度之高,常常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完备。实验设施除了分析测试中心、计算中心、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语音室、CAI室、学科实验室等一般实验设施之外,另有现代生化实验中心、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实习条件方面,学校拥有水生生物博物馆、淡水养殖场、海水养殖场、网厂、实习渔轮、实习机械厂、实习农场等一批校内实习基地。特别是水生生物博物馆,它是我国颇具特色的水生生物标本陈列馆,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水生生物标本3000余种,其中不少是珍稀品种,国内外许多学者名流都曾慕名前来参观,海大学子也把她当成畅游水族世界、印证书本知识的最佳实习基地之一。此外,学校所属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经济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机电工程研究所、海洋文化研究所、珍珠研究室和设在学校的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湛江海洋高新科技园也都是学生实习的好场所。在校外,学校还有实习基地18个,大都是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热心支持海洋教育事业的企业单位。它们中规模较大者有位于电白县的博贺渔港,位于南海市的市属水产养殖场,位于广州市的广州造船厂,等等。 水天一色,渔舟点点,网箱棋布,鱼虾欢跃。实习基地的兴旺景象是南粤海洋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既为海大学子学习实践操作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也为他们毕业后施展所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打造精品――教学篇 振兴海洋事业,人才是关键。为海洋事业培养高素质适用人才是海大的天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海大师生的永恒追求。  群贤荟萃湖光岩,师生同唱教改歌 。学校领导提出了 “更新教育思想,强化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一手抓教学建设,一手抓教学改革”的教学工作思路,对本科教育作出了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的战略选择,接着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落实综合素质教育的教改措施。 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更新专业内容;建立双专业和主辅修制度;加强课程建设,建立重点课程评估体系;大力提倡教学法研究,实行教学法研究成果和其他科研成果同等对待的制度;建章立制,严格管理,依法治教,依法治学。 这些改革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学校已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8门省级重点课程。共获得11项省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三项。 全校性的教学改革活动不仅推出了成果,也培养了人才。水产学院青年教师章超桦留日学成归来后,首批进入了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之“百”的行列,现在已成为水产学院的院长、教授和兼职博士生导师;青年教师廖永岩被教育部评为2001年度全国优秀教师,他们是新一代海大教师的优秀代表。学校毕业生的素质也在逐年提高,受到省内各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2001年 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1.3% 。

■泽被南疆――科技推广篇 “最高的教学质量只有在浓厚的研究环境中才能实现,最佳的训练只有在积极从事研究的教授们指导下才能进行。” 一位外国教育家如是说。诚哉斯言,因为只有懂得如何创新的老师才有可能教会学生创新;只有在学科前沿探索不止的老师才能把最新的东西教给学生,也才能让学生从学科前沿的动态变化中获得新的启示。除此而外,高校的科研活动更是作为社会生产力因素的科技成果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体现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 学校在并校之初召开的科研工作会议即制定了详细的科研振兴计划,并把“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注重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全校科研工作思路。并校五年来,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和政策鼓励下,广大教师的科研活动日益活跃,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均有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全校科研工作势头喜人。 2001年科研经费比海大成立初的1997年增长了8.4倍,比1997年至2000年科研经费之和还要多。2001年上半年,校长胡日章率团赴广东省沿海各个市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活动,增强了学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针对性,促进了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高位池养虾技术、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生产及养殖技术和沉箱养鲍术被有关专家评价为国内首创。 著名药物学家于立坚研究员和马润娣研究员主持的抗癌新药研究项目已取得较大突破,现已进入中试阶段,并在德彪药业集团和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举办的第四届评奖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此次评奖全国才有三项。 著名杂交稻专家张建中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获2000 年南方稻区参试品种产量第一名并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他与中山大学合作的“运用基因工程培养抗稻瘟病、纹枯病水稻新品种研究”项目,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参试品种产量第一名并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他与中山大学合作的 “运用基因工程培养抗稻瘟病、纹枯病水稻新品种研究”项目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 更为可喜的是,珍珠养殖技术、鱼虾养殖及育苗、网箱养殖、鱼类病害与防治、杂优水稻育种、香蕉良种快繁等一批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已经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珍珠养殖技术经学校科教人员的指导和推广,已经造福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千家万户,成为沿海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以湛江市为例,有25个乡镇养殖海水珍珠,从业人员近3万,年产海水珍珠20多吨,占全国海水珍珠产量的三分之二。大部分群众养殖珍珠后迅速富裕起来。雷州市流沙村以前十分贫穷,现在人均年纯收入6000多元,家家户户盖起了两层以上的新楼房,群众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2001年海大成功地承办了首届香港渔民培训班,将培训业务辐射到了特别行政区。 科学技术在帮助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过程中大显神威,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根据第四次全省海洋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省政府把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广东省沿海市县干部培训基地和一个科技兴海示范基地设在湛江海洋大学。2000年底正值湛江海洋经济博览会隆重召开之际,广东省副省长欧广源再次莅临湛江海洋大学,为 “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揭幕,同时作为学校董事会主席参加第二届校董会。两度访校,欧副省长深感海大发展之快,不禁欣然指出:“广东是海洋大省,海洋事业的发展催生了湛江海洋大学,湛江海洋大学的建立又促进了广东海洋事业的发展。”

■春风化雨――文明篇 海大人在本职工作和服务社会中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与学校日益加强的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围绕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学校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认真做好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理论的力量推动同学们树立理想,追求进步。并校五年来共有1900多名海大学子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校园文明岗”活动吸引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美化、净化校园环境, 展示了大学生的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 献爱心活动在海大校园永不落幕。这些慷慨解囊和义务献血的场景背后总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既让学子们了解社会,回报社会,也用扎实的工作锻炼了人。已有3个海大科技服务小分队荣获省“优秀服务队”称号。在广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海大选送的两件作品夺得全部九项一等奖的两项,并因此荣获“优秀组织奖”。 爱国主义是海大青年学生心中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2001年学校被选定为广东省高校征兵试点单位,广大同学踊跃报名应征,并有两名学子光荣入伍。同学们拳拳报国之心略见一斑。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精神文明的生动载体。一年一度的“全校十大歌手选拔赛”和“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行的大型晚会和其他各类文体活动,为海大人提供了展示才艺、品味校园文化、接受传统教育的好机会。学子们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了技艺,增长了才干。在广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上,海大女子足球队夺得女子甲组第二名,名声大振。 每逢周末,紧张工作学习了一周的师生们总有消闲娱乐和陶冶情操的好去处。 在多媒体普及的校园,广场上放映的经典优秀影片还是吸引了不少师生前来观赏。 教工活动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是歌舞爱好者的乐园,人们在低吟高唱和翩翩起舞中交流情感,品味生活。海大青年教师在全市百歌颂中华歌手比赛、粤西青年大赛和世界华人歌手大赛湛江赛区预选赛等赛事中屡获冠军。 节日和其他特殊日子里,学校礼堂总是灯火辉煌,鼓乐喧天,大型晚会常常是师生联袂,老少同台,其乐融融。 为使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经常化,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作品鼓舞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和用扎实的工作锻炼人,学校专门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量化评比试行办法,“软”任务有了“硬”指标,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风貌为之一新。 兴云播雨为润物,万紫千红总是春。多姿多彩的精神文明之花是海大师生共同浇灌的结果,它们与校园硬件设施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优美、温馨的育人环境。

■面向世界――交流合作篇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同行学校建立了学术联系,与青岛海洋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台湾高雄技术学院、日本东京水产大学、莫斯科工业大学、圣彼得堡海洋技术大学、澳大利亚海洋学院建立了姐妹学校关系。2000年11月26日,海峡两岸三所海洋大学校长在湛江海大相聚,签定了联合办学协议。 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为学校名誉教授和兼职教授,并多次邀请他们来校讲学。其中有世界著名生物学家、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中科院院士曾呈奎教授,中科院院士刘建康教授,日本著名水产专家须山三千三教授等。2000年11月 27日,刘建康、沈韫芬等七位院士和1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一同前来海大访问和讲学,更是学校的一件空前盛事。 学校先后接待过五大洲的客人,有的是知名度很高的专家学者,有的是企业家和社会活动家,还有军界人士。澳大利亚前后两任海上司令里奇少将和洛德少将均慕名而来参观了水生生物博物馆,这成了海大师生中的一段佳话。 此外,学校还以各种方式选派教师出国访问考察、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培训、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这些都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拓宽了买球网站师生的视野与思路,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勇探新路――改革篇 胡日章校长在总结海大五年的发展经验时指出:“买球网站能得到今天这样的发展,是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党委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海大迎着海洋世纪的曙光诞生,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发展。学校领导班子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地走改革发展的强校之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总结我们的经验,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团结实干,改革发展,抓住机遇,开拓进取”。 发展依靠改革,改革促进发展。学校五载创业史就是一首激昂的改革之歌。海大的组建就是按照国家“共建、调整、合作、合并”这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八字方针进行的并校改革。它使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优化了学科结构,提高了办学层次和效益,走上了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海大的并校改革真正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被原高教厅领导誉为广东省高校并校改革的成功范例。学校在人事分配制度、干部竞争上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制度、校务公开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海大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则是校内管理体制的又一重大改革。学校一成立就在原省高教厅的指导下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公寓,这一模式在全国也是先行的。从1997年开始,湛江海师公司在学校投资建成高标准学生公寓18幢,建筑面积近80000平方米,为12000名学生提供了住宿。学校作为广东省高校后勤改革试点单位,按照“理顺管理体制,搞活运行机制,实行管理服务和经营服务分流”的基本思路,建立起“小机关、大实体 ”的后勤管理模式,并先后把煤气供应、膳食供应、学生宿舍管理和通讯设施建设等项目推向社会,引进资金投入服务设施建设,解决了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最近买球网站又加快了后勤改革的步伐,整个后勤系统进行了彻底的剥离,使学校在改革和发展的征途上得以轻装前进。 膳食是学校后勤保障的排头兵。由湛江高校后勤集团管理的校内膳食部门在 学校原有食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硬件投入,并实行企业化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加上学校后勤管理部门监管有力,使膳食服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对此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师生均表示满意。 海大的校园程控电话网、学生公寓程控电话网、校园宽带网均由湛江市电信部门投资建设。校园办公电话和教工电话优惠安装,优惠服务;学生公寓电话网和宽带网均为免费架设,这样学校受益,电信部门也获得了规模效益,可谓实现了双赢。 海大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副省长卢钟鹤在全省高校后勤改革座谈会上表扬海大的后勤改革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头。 改革正未有穷期,任重道远再奋蹄。正如学校党委苏一凡书记在全校干部教师会议上所说,学校过去五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体制的创新,而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体系,提高办学质量则是今后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努力实现 “十五” 发展目标,即:到2005年达到2万本科生的办学规模,海洋特色更加鲜明,综合性学科架构基本完成,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把学校办成整体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与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现代化海洋大学,成为国家和广东省经济建设特别是海洋经济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 新的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湛江海洋大学正展开人才培养和科技开发的双翼,乘海洋世纪之长风,飞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党办)、2383333(校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买球赛的(中国)网站大全 -BinG百科  粤ICP备

粤公网安备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