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学校要闻

博导风采之一: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访水产学院博士生导师杜晓东教授

时间:2011-11-01

编辑:朱文兴

作者:侯飞 王玉兰

审核:

来源:<a href="javascript:void(0);" rel="nofollow" target="_blank" cla

浏览次数:

\
杜晓东教授在简陋的教师休息室接受校报记者采访

当记者按约定的时间赶来时,空荡荡的教室里,杜晓东老师静静的坐在那里等我们。见到我们,他和蔼地笑了,说:“这里太吵了,我们到教师休息室去谈吧!”温暖的笑容,轻轻的语气,令人如沐春风……

求知若饥   艰辛路上不懈追求

1979年,考上四川大学的杜晓东被调剂到生物系,从此开始了与生物学难分难舍的一生。当时是全国刚恢复高考的第三届招生,绝大多数考生在中学期间都未接触过生物学,但是,在对生物学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杜晓东在老师们的讲解下,逐步开始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怀着“掌握一门知识”的朴素信念,从此,他开始了充实的大学生活。

 那时,大学的教学设施满足不了刚恢复高考不久涌现的大量学生,课室少,图书馆容量小,杜晓东常常早晨6点就披星戴月地去“抢”座位自习。读大二时,系里为他们新开了《细胞生物学》,而未开设过该门课程的大三、大四的同学也要求上课,所以一个系三个年级的同学一起上课,使得原本就不大的教室显得更拥挤。为了能坐在前排听好课,杜晓东总是早到半个小时,然后把椅子搬到讲台边坐着听老师讲课。这样的日子虽平淡,但充实,对当时的大学生们来说,是“充满追求的人生”。大四时,在班里一直担任团支书的他,因为表现优秀而被推荐为中共预备党员——当时一个班最多只有一两名预备党员名额。

毕业后,为了到艰苦的边远地区锻炼自己,杜晓东自愿到西藏支教。1983年的西藏,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物资匮乏,市场上除了鲜牛肉外,几乎买不到任何其它的食物,并且如果错过了食堂开饭的时间就只能挨饿。虽然生活条件艰苦,杜晓东在西藏大学工作的两年里一直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当时,西藏大学正在筹备生物学专业招生,他只能从招生、开课、教学一步步做起。然而,物质世界的贫乏没有击垮他,与世隔绝的精神生活却使他难以适应。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酷爱科学研究的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终于,杜晓东决定考研,继续自己的学业。而在信息资源贫乏的西藏考研,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在当地买不到需要的书籍和参考资料。杜晓东只好请同学从内地辗转寄过来,而每次的邮寄需要大约1个月的时间。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在1985年考上了武汉大学生物系的硕士研究生。

在武汉大学读研期间,常常有珠农来请教关于珍珠养殖的各种问题。于是,在导师的带领下,杜晓东开始对淡水蚌生产珍珠的原理以及珍珠形成的机制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毕业论文。1988年硕士毕业后来到湛江水产学院(买球赛的网站大全的前身)工作至今。在湛江的这些日子里,杜晓东一边教学,一边搞科学研究。在经历多年教学和科研之后,深感知识积累不足,需要进一步系统学习。因此, 1997年,他又考取了中国海洋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在职读博的他经常在青岛和湛江之间往返,虽然辛苦,但自己的经验结合老一辈科学家的讲解还是让他获益匪浅,研究也由对种群、个体的研究深入到细胞和分子水平。

奋斗一线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从1988年到海大后,杜晓东在教学第一线奋斗了整整23年。先后主讲了本科生的《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工程》等必修课程,还承担了《专业英语》、《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显微技术与电镜技术》和《普通生物学》等选修课程。在没有合适教材的情况下,结合资料和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独立编写了约九万字的《生物显微技术与电镜技术》讲义;作为主要成员,还参编了两本全国统编教材《细胞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在本科教育中,杜晓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实际教学时并重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PPT的教学内容做到多而不乱逻辑清晰,让学生抓重点,抓体系,再填充细节,既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基础,也使他们及时获得更新的知识。平时的教学中,杜晓东经常潜移默化地鼓励学生考研,希望他们在专业上有更广阔的发展。对于他指导的“双百工程”的同学以及愿意更深入从事专业学习的同学,还让他们加入到研究生的教学和试验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

12年来,杜晓东共招收了26名研究生,已顺利毕业19人,在读7人。对学生,除了传授他们专业知识外,还注重培养他们自身的为人之道。在教学中主要讲授《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珍珠培育》两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积极引导其创新思维的发展。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以身作则,注重人文教育,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锤炼高尚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科学研究中强调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积极地团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在教学和科研中的突出表现,1996年杜晓东就被选定为首批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学术带头人。2004年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获此殊荣的他并没有太多的兴奋,顺其自然地接受这份在他看来属于集体的奖项。

天道酬勤  潜心科研结硕果

事业的成功需要家庭成员的鼓励和支持。在杜晓东到青岛中国海洋大学读博的日子里,同样是本校教师的妻子王慧默默地支撑着整个家庭,让他安心的完成了学业。而妻子考研时,他也主动接过生活的重担,支持妻子。虽然很多时候他都模糊了生活与事业的界限,但这种安定的生活无疑为他的科学研究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主持和参加国家、省、市的科研课题20余项,先后有 3项科技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参编全国统编教材2部。

在科学研究中,对马氏珠母贝连续4代的遗传育种,获得了4个不同壳色的选系和快速生长选系,5年与合作企业共同向珠农无偿提供优质贝苗约40亿粒,为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获得珠农的普遍赞赏。他所带领的团队通过系统的研究,形成了一整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珍珠加工技术,还开发了无损检测珍珠层厚度,定量描述珍珠颜色和光泽的实用检测技术。

通过对马氏(合浦)珠母贝野生种群的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分别从种群、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多样性以及不同种群的遗传特征,为广东、广西珍珠贝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合浦(马氏)珠母贝种质资源的研究”于2000年获得湛江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他参加完成的“海上油田开采排放物的生物毒性评价和标准制订”项目,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

通过不同养殖模式的对比研究,完善了池塘培育海水珍珠的技术体系;阐明了幼龄贝育珠的生理基础和生产效果;开发了移植小片保养等育珠实用技术。“优质海水珍珠的生产技术”获得湛江市2007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这些成绩和荣誉背后是严谨的科学精神,是精深的专业能力,更是杜晓东虔诚的人生态度。






(校报执行主编:陈志新)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党办)、2383333(校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买球赛的(中国)网站大全 -BinG百科  粤ICP备

粤公网安备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