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学校要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题报道之三——来自学院领导的声音

时间:2010-05-25

编辑:

作者:

审核:

来源:<a href="http://www.gdou.edu.c

浏览次数:

\

航海学院党委书记崔照明:

航海学院所有专业,无论是航海还是轮机,它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都是应用型的。也就是说,他们的就业面也很窄。除了上船之外,少数的是航运管理的单位,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他们希望招收的都是专业技术比较扎实,甚至在资历上有经验的人才。另外,国际海事组织和国内行政主管部门都制定了准入标准,也就是适任标准。要达到这个行业标准的话,学生在学校期间,如果按照一般的标准进行普通的学历教育,是绝对就业不了的。他必须除了学历教育之外,还有航运的适任教育,也就是说要考相应的资格证书才能到相应的航运部门或管理部门去就业。所以航院的模式实际就是学历教育加船员适任教育结合起来。学院的师资配备,海事局也有严格规定,要求双师型(有教师资格证和船员任职资格证书)的老师要达到一定比例。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针对行业的标准。除了能够完成学历教育之外,还希望能完成适任教育,考到所有能够就业的证书。这个就业证书不纯粹是一个证书,它代表了它的行业知识,说明你可以任职了,你可以工作了。另外,船员是全球使用的,他们的外语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如果有条件,我希望老师可以双语教育,使学生外语水平包括阅读能力,最关键是会话能力,听力、口语达到一定水平。学院的教育就是学历教育、适任教育加一个外语教育结合起来的模式。

各学院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制定各自的培养方案。任何专业,任何行业具有各自的专业各自的特点,如果全国一个标准,一个统一的模式,就脱离了每个专业的特点,这对人才培养的创新限制很大,空间很小。就航海学院而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尽量符合行业标准。但是,因为航院的实践环节太多,要考的证太多,要把它做在人才培养方案里面的话,课时量、实践时数全部超标。所以只能使劲压,和教务处不断沟通,让他们能够稍微宽限一点,或者用其他办法变通一下,比如说有些所需要的东西不列入正规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别的方面补回来,比如算是一种培训,但是这样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个人认为,大的方面有规范是需要的,但限制得太细,人才培养方案可调整余地太小的话,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没有了空间,实际上是空话一句。

 

 \

信息学院院长谢仕义:

提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找创新点还是比较困难,因为普通高等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不管是传统的教育体制还是经过若干年改革后发展起来的教育模式,都是有其独到和科学的本科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这些培养模式和培养规律对中国现代人才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和非常好的人才培养经验。但是经过多年的调研和经验的积累我们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一些创新研究和创新发展。

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多都是在多年前遵从既有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来的。这些方案很多是传统的,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调研而做出来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有与社会脱轨的现象。要提高人才的质量,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关键。另外,人才培养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学校就要相应地提供动手能力的空间和平台,但到目前为止,学校的建博任务比较重,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建博的学科上去了,而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的实验平台投入很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平台几乎没有,所以没有平台的支撑,即或是制定了好的方案,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性能力就体现不出来。这样的话,提创新也好,说提高质量也好,都是很难实践和很难做到的。

但是,我们也都深知学校目前的困难。硬件方面暂时跟不上,那么我们就加强软件方面的建设。这学期,我们通过检查毕业生实习,进行毕业生就业访谈,就业以后学生的情况调查等,发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主要还是我们的教风和学风没有上去造成的。所以我们根据多年来发现的一些规律和发现的一些问题,软件方面准备从强化教风建设和强化学风建设开始。

我们准备把抓教风、学风建设的切入点放在严格考试上面。首先学生方面,考试时采用A、B两套卷隔行发放,选派有经验和责任强的监考老师监考,让学生不能有任何通过侥幸或作弊来通过考试的机会。教师方面,为了使教师有一个好的责任心,加强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后认真复习的质量,我们对每门课程建立5-10套试卷的试题库,考试时由专门的出题小组随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实行严格的考教分离制度,考前,任课老师一律不能接触试卷,考试后统一采用流水线阅卷,改完试卷后要对考试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哪些老师上课的质量高,哪些老师认真负责,从而对教风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

工程学院副院长张世亮:

要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一是要有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学校这方面还是比较有差距的。师资需要有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因为创新这是一种社会活动,他要求老师一定要与实际的生产、实际的社会活动相结合,才有可能去创新。我们现在的老师基本上还都是在学校里面,没有走向社会,在这个方面,我们有这样的人,但是不多。我们学校如果要搞创新型的人才培养,就要在师资的培养方面注重这个问题。

第二是从学校的管理上来讲,就是要有适合创新人才培养这样一个体制来支撑。就是我们现在的教学管理管的太死,没有给下面活动的空间。这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学校原来很小,突然变得很大,学生又很多,上面的管理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如果发展到一定阶段,各个学院也慢慢出现自己的一些特色,从管理体制上来讲,就不应该管得那么死了。学校的教育系统,你就负责整体的把握,你不应干预太多的事情,干预太多,下面就没办法做了。

既然是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这个层面的规定就不要做得太细,太细就失去意义了。我觉得我们学校还是没有完全地摆脱过去那种思维,感觉还是有过多的干涉。另外,我们学校学科很多,但发展程度不同,条件也不一样,所以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允许有差异,学科之间培养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些要求也不尽相同。我觉得职能部门、学院之间要多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关系。当然,现在也有很多沟通。沟通是必要的,有些地方我们也知道职能部门是处在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下面坚持一些做法,另一方面还要遵循上面的一些规矩,那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怎么办?就要多沟通。

比如学分来说,据我所知,一些文科类的、经济类的,他的学分就是148分,而我们一般都要170到180,但180对我们工科的来讲,还是有难度的。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要面对的不是单项技术,而是综合技术。以我们学院为例,现在学生都是以机电技术为主的一些学科,这样就意味着他要学机又要学电,然后要应用。

买球网站现在的人才培养搞了学分制,但是在我看来不是学分制,基本上学生还是按照学校安排的课来上。据我了解的一些学校,同一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从第一学期进去,每个人上的课都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课,他的发展有自己的轨迹,不用按照你的安排,当然也有总体的约束。这就是一个方面,就是从管理体制上,目前这个状况,可能思想要再解放一点,让二级学院有创新的空间,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

我们目前学校各个学院的条件都不一样,比如说农学院、水产学院的条件还比较好,他们目前科研和教学结合得比较紧密,他们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可能要更容易做一些,所以学校在处理这一类的问题上也要分类来处理。还有就是各学科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我们工科要搞创新型人才培养,从目前这个条件来讲,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条件,还都差得比较大。比如校内,实验条件要跟上,尤其是第二课堂。但是学校没有更多的课外空间、课外组织、课外活动、课外的场地、课外的比赛等等,这个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校外方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和更多的企业、公司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必须是实质性的。比如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等等,这些方面我们都是有待提高的。

总体来看,学校的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现在大家都在批我们高等教育:不断地扩招,每个学校培养的都没有特色。我觉得如果我们每个学院都坚持自己的特色,然后往前走,应该是有一个好结果的。

在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从大的范围来讲,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对这个问题比较迫切,也感觉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采取了一些相关的措施,开展了一些活动。上层比较重视这件事情,而且强力地在推。但是因为这种创新涉及面广,需要全员参与,要全体老师的参与,我们感觉大家的参与不够。在学院领导层面还是比较重视的,老师们的参与就不够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重视得不够,觉得教学计划、措施都是领导的事情,跟老师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一些活动他们就不一定很积极,不会很主动地提出一些建议,这是一个缺乏。第二是,新的奖酬金分配制度的贯彻实行,有效地提高了老师们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教学安排也相对容易了很多。但是现在大家都很重视课程数, 因为对于老师来讲,这个直接关系到他的收入问题,而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过程中,肯定会对有些课程、学时做一些调整,有的甚至是调整力度很大,有的课程甚至没有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老师不是很积极,可能有一些参与确定计划的人也会有这些想法,这是现实存在的。所以在执行制定这个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就会有可能出现有走偏的情况。我们学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我们现在还在努力在做。但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哪个人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希望广大老师能提高觉悟,更多地参与进来。

由此看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应不断与各学院进行沟通,鼓励和引导院系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党办)、2383333(校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买球赛的(中国)网站大全 -BinG百科  粤ICP备

粤公网安备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