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真正的受惠者应该就是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及学生群体的特点,施以不同的培养方式,使学生按照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条件和方式充分发展,以取得最佳的教育和教学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提创新的最终目的。
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如何看待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记者就此采访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若干学生。
现读大三的外国语学院经英1071班杨观尚同学表示,个人觉得现在的模式不是很好。她认为,自己学的是英语专业,大一大二打基础阶段学得很泛,大三才开始接触比较专业的东西,有点晚了。而且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一点的东西。这样不利于学生将来出去找工作。她认为,这样学到的专业方面的东西还没有专科生多,学的时间也没他们多。还有每年5月是英语月,那个月简直是太忙了,活动都堆在一起,连学习的时间都没有了。她建议外语学习从大一就应该分专业方向,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还有,建议外语学习必须增加实习这一项课程。学院应该提供这样的机会。
工程学院机制1071班林泳锐则表示现行模式还可以,他说,自己对未来就业情况还是比较乐观。他觉得大学是象牙塔,学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以后工作,所以也不能要求学校面面俱到,自己要把握好学习的内容。
正面临就业,现在实习单位工作的文学院新闻1061班潘培枝同学说,作为文学院新闻系的一名学生,感觉自己学的东西不够深度,毕业出去之后,人家会觉得你的专业知识很肤浅。在学校的实践机会实在太少了,大学四年感觉很安逸,出去之后就感觉这个社会很残酷。她希望学校可以参考一下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是怎样开展新闻系的教学的。
已经毕业并从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师的中歌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装潢1052班孙浩然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加强实践部分。他说,现在大学生毕业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执行能力都很差,没做过的事情经常会因不懂做、不会做造成工作滞后。学校提出要“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就应该在这方面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给学生锻炼,这样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会有很大帮助的。比如说可以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针对优秀的提案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每年可以评选数个创业奖项;可以给每年拿到前几名的创业提案提供办公场所,即免租金场地;可以设置创业基金管理委员会,每年对在创业场所开始创业的学生的业绩进行统计,对于能够盈利的创业项目给予续签场所使用时间的优惠政策,无法盈利或者亏损的创业项目,由委员会收回场所内该项目用地,给予刺激。在相应压力下,努力创业的学生都会想办法去盈利,去保持自己的项目继续运作。不能盈利的项目,也使得该团队看清自己的不足,而使他们对自身有所认识和了解,最终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
另外,他还认为可以适当放宽对社团的限制,让学生会等社团更加自主地工作将对在校大学生帮助更大。比如说可以让广播站的运作走向商业化,采用地方电台的管理模式,这样,竞争力和影响力会大幅度提高。而且可以作为一个实习基地,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去那里实习。广播站成员也会因为商业化而采用聘任制,这样就会有竞争,只有竞争才能使人进步,在校大学生就是太安逸了所以缺乏竞争和压力。
看来,学生们更希望学校给他们创造更多“真刀真枪”的学习实践环境,希望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希望教学更加凸显专业特色,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真才实学、能解决实际问题、出到社会就可以“被用”的人才。